新闻中心

如何规避雾霾的危害

发布时间:2014-04-02 资讯来源:百度百科

雾霾(wù mái,英语表达为smog/haze),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霾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雾霾。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雾霾危害】

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颗粒物、SO2、NO2和O3等。首先我们看看造成雾霾天气的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

首先,颗粒物的粒径决定了颗粒物能否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可能性,同时由于粒径不同,颗粒物在呼吸道沉积部位和滞留情况不同,进而影响颗粒物对健康影响的程度不同。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不易进入呼吸道;粒径为5-10μm的颗粒物多沉积在上呼吸道;粒径为2.5-5μm的颗粒物多沉积在细支气管和肺泡;粒径在2.5μm以下的颗粒物75%在肺泡内沉积;但小于0.4μm的颗粒物可以较自由地出入肺泡并随呼吸排出体外,因此在呼吸道的沉积较少。

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是由直接排入空气中的微粒和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通过化学转化生成的二次微粒组成。城市大气中PM2.5的来源和生成过程十分复杂,包括:各种燃烧过程,如煤炭燃烧、石油燃烧和机动车尾气等的直接排放;大气化学反应的“二次生成过程”,如NOx和VOCs在大气中生成的光化学微粒,SO2和NOx在大气中生成的硫酸盐、硝酸盐微粒等。

如上所述PM2.5与PM10相比,因其易于滞留在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且某些组分还可穿透肺泡进入血液,因而同一来源的PM2.5比PM10对健康影响更大。

第二,颗粒物对健康影响与颗粒物的组成成分密切相关。颗粒物的有机成份可作为佐剂诱发哮喘或加剧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症状;颗粒物的多环芳烃含量与颗粒物的致癌活性相关;含有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颗粒物可能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吸附有害气体的颗粒物可以刺激或腐蚀肺泡壁,长期作用可使呼吸道防御功能受到损害;颗粒物上的某些金属成分还有催化作用,可以使大气中的某些污染物转化为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物。如以颗粒物为载体的SO2,可被颗粒物的金属氧化物催化为腐蚀性更强的SO3,从而加重对肺部的损害。此外某些颗粒物的成份十分复杂,颗粒物中的多种化学成份可能还对健康具有联合毒作用。

第三,理论上颗粒物的健康影响还与其浓度相关。但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不同人群的遗传易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颗粒物的病理生理机制尚待阐明;此外颗粒物的成份复杂,不同来源的颗粒物可能组成成份迥异,因而颗粒物成份对健康影响的交互作用及颗粒物健康影响的风险评估目前还是颇具挑战的科学问题。

特殊人群的健康隐患:对于老年人、儿童和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是空气污染的易感人群。

霾天气引起的健康影响主要以急性效应为主,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结膜炎、支气管炎、眼和喉部刺激、咳嗽、呼吸困难、鼻塞流鼻涕、皮疹、心血管系统紊乱等疾病的症状增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入院率增高。此外,霾天气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些间接影响。霾的出现会减弱紫外线的辐射,如经常发生霾,则会影响人体维生素D合成,导致小儿佝偻病高发,并使空气中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霾天气还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使人产生压抑、悲观等不良情绪。

【室外防护】

治理雾霾和空气污染,每个人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可以贡献一些力量; 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空气污染是可以治理的,但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面对空气污染,大家需要思考自己的对策,需要收集各方面信息,学习必要的知识,选择采取可行的措施。

基本规避措施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风险,人们首先都会选择规避风险。

关注污染状况: 时时关注城市的空气污染监测数据,警惕高污染天气和时段。

调整出行:雾霾天避免在户外长时间停留,减少户外活动;对上班族,尤其是那些必须在户外工作的人们,选择使用防护口罩也是可行的。

关好门窗:雾霾天气应尽量不要开窗,确实需要开窗透气的话,应尽量避开雾霾高峰时段,可以将窗户打开一条缝短时间通风,选择使用室内空气净化设备。

避开人群:雾霾天气出行应避开主干道路,尽量别去人多地方,例如超市、商场和医院,这些地方空气流通差,易造成呼吸系统疾病交叉感染。

停止户外锻炼:不从事户外运动,停止长跑锻炼等,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和年老体弱者。

尝试戒烟:雾霾天气吸烟更是“雪上加霜”,在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会产生很多属于PM2.5范畴的细颗粒物,会严重危害抽烟者本身和吸入“二手烟”受众的身体健康。

佩戴防护口罩

口罩对进入肺部的空气有一定的过滤作用,但人们无法24小时佩戴口罩,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戴口罩,而且还要注意选择有效的防护口罩,并正确使用。

具有呼吸防护作用的口罩对污染物要具备足够的过滤效率,在佩戴时与面部具有足够的密合度,口罩在整体上能有效隔绝口罩外的污染空气,尽量使佩戴者吸入口罩过滤的空气,而且阻力不应过大,不至于对人有害,并具有可接受的舒适性。

一次性医用口罩只用于遮挡口罩佩戴者的口鼻,阻挡其说话、咳嗽等产生的飞沫(有可能含有细菌、病毒)进入环境,进而起到保护他人的作用,不用于呼吸防护,对细菌、PM2.5这样的细小颗粒不具有呼吸防护的作用;纱布口罩虽然厚,例如增加厚度到8层甚至12层,但是由于纱布本身空隙较大,阻挡作用更是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一次性医用口罩和纱布口罩的结构设计无法和人脸达到有效密合,颗粒物很容易从口罩边缘不密封的地方泄漏进去。

还有一些所谓的PM2.5口罩,带插入式滤片设计,并宣称其口罩滤片能够有效过滤PM2.5颗粒,过滤效果高于99%,但是其滤片设计得很小,根本无法覆盖到整个口罩,假如把这种口罩内插入的滤片抽出来,裁一张尺寸一样的不透气的纸片或塑料片插到口罩里然后戴上口罩,使用者还是可以顺畅地呼吸,这说明空气不会按照这种口罩的制造商宣称的那样,专拣阻力大的滤片通过来过滤PM2.5颗粒物,事实上空气和水一样,都会绕过障碍物,专拣阻力小的去处流过,所以佩戴这种口罩的防护效果可想而知。

国内外都有针对颗粒物防护口罩的产品强制认证标准,这类口罩标准的防护对象完全覆盖了PM2.5颗粒物的粒度范围,比如我国国标GB2626-2006、美国标准NIOSH(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 42 CFR 84 (N95口罩属于通过该标准认证的口罩中的一种)、欧共体标准EN 149-2001,这些标准中对口罩的颗粒物过滤效率和呼吸阻力都有严格要求,用于口罩过滤效率测试的颗粒物粒径折算成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为0.3微米左右,这个粒径的颗粒物被证明是最难过滤的,而PM2.5指的是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这类专业用防护口罩的标准除对口罩过滤颗粒物的效率严格控制外,还要检测口罩佩戴在人脸上,模拟实际使用状态下的口罩的密合性,确保口罩的结构在设计上也是合理的。通过这些标准认证的防颗粒物口罩目前主要用途是用于工作场所的职业呼吸防护,如切割、打磨、焊接、制药、医用防护等。

戴这些口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密合,必须根据口罩生产厂家的佩戴指导,在鼻梁处扣紧、使口罩边缘与脸型匹配,若不能做到密合,PM2.5颗粒就会从不密合处泄漏,起不到防护效果。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这类防颗粒物口罩的防护效果好,但口罩和面部越密合,过滤效率越好,呼吸阻力有可能较高,对于儿童、老人、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特别是呼吸功能受损的人需要谨慎使用。

【室内防护】

室内空气污染物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即经呼吸道吸收、经皮肤吸收和经消化道吸收。

危害物质

1、PM2.5——被吸入人体后会进入细支气管甚至肺泡,并可透过血气屏障进入循环系统,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2、甲醛——长期吸入会引起头痛、头晕、乏力、 感觉障碍、免疫力降低、肝脏损伤,并可出现瞌睡、记忆力减退或神经衰弱、 精神抑郁,长期暴露有致癌风险。

3、TVOC——据研究,挥发性有机物达到一定浓度时,短时间内人们会感到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严重时会出现抽搐、昏迷,并会伤害到人的肝脏、肾脏、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记忆力减退等严重后果

4、臭氧——具有强氧化性,会刺激呼吸道屏障系统,引起呼吸道炎症,可诱发哮喘发作。

室内空气污染物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即经呼吸道吸收、经皮肤吸收和经消化道吸收。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避免室内空气污染:

1. “有装修就有空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源头是装修污染,因此,从源头控制是防治的重头戏。主要防治对策有:

①从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入手推行绿色监理,绿色环境设计,控制使用含有甲醛以及苯类胶合剂的复合板、夹层板、涂料等。

②购买环保型的家用电器。

③使用清洁能源。在厨房尽量使用电能和气态燃料,减少SO2、NOx、粉尘的产生,在烹饪的过程中要使用抽油烟机,使产生的污染物快速排出室外。

2. 对付室内空气污染,开窗通风本是最有效的办法,但也要依据室外空气状况而定,像目前我国的室外空气质量,就不适宜长期开窗。

3. 要定期清扫除尘,不要积灰,保持室内干净清洁。

4. 保持室内环境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湿度和温度过高,大多数污染物就从装修材料中散发得快,这在室内有人时不利,同时湿度过高有利于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但是在住宅内无人时,比如外出旅游时就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提高湿度。

5. 在使用杀虫剂、熏香剂和除臭剂时要适量,这些物质对室内害虫和异味有一定的处理作用,但同时它们也会对人体产生一些危害。特别是在使用湿式时,产生的喷雾状颗粒可以吸附大量的有害物质进入体内,其危害比用干式的严重得多。

6. 尽量减少在室内吸烟的机会,做到少吸烟或者不吸烟。

7. 绿色植物:绿植也成为了公众面对阴霾天的选择之一,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在阴霾天受限,所以绿植改善空气质量的效果并不明显。可以在自家阳台、露台、室内多种植绿萝、万年青等绿色冠叶类植物,因其叶片较大,吸附能力相对较强。不过在家中摆放绿植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植物的功能,还要考虑居室面积、光线、通风等现状。

多数植物白天在阳光的光合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而夜间则相反。但仙人掌等原产于热带干旱地区的多肉植物从来不会与居室的主人争夺氧气,其肉质茎上的气孔白天关闭,夜间打开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使室内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增加。

虎皮兰、虎尾兰、龙舌兰以及褐毛掌、伽蓝菜、景天、落地生根、栽培凤梨等植物对太阳光的依赖也很小,能在夜间净化空气的同时实现杀菌的目标。美国宇航局列出的净化空气的头号植物是散尾葵,被誉为“最有效的空气加湿器”。这些植物对阴霾天清洁居室空气的有一定的辅助作用。[4]

【防护误区】

口罩的选择

误区1:围巾能当口罩用?

雾霾天,很多市民外出会戴口罩进行防护,不过有些市民图方便,用围巾代替口罩。实际上围巾和普通棉布口罩一样,对PM2.5这样的有害颗粒物没什么过滤效果。

误区2:防霾买医院做手术用的口罩就行?

医用口罩其实还有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之分,能对PM2.5颗粒物起有效防护作用的是后者。

防颗粒物口罩

过程要求无菌,医用外科手术口罩的功能是防止医生呼气或说话产生的飞沫污染手术创面,它的作用是保护患者。国内外对这类口罩制订的标准中对其过滤材料的要求较低,且对口罩与佩戴者面部之间的密合性都没有要求,因为外科口罩不用于预防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对佩戴者不提供呼吸防护,这是它和医用防护口罩的主要区别。

误区3: 我用的是PM2.5口罩,应该就可以防护PM2.5了吧?

我们能看到很多口罩上都标注了PM2.5字样,有些直接以其命名。如果只是商家的自我宣称,没有任何权威机构下这个定义,产品也不符合任何权威的颗粒物防护呼吸器的标准(如符合我国的GB2626-2006标准,并由权威机构做过认证),就不能确认这些口罩真的能防PM2.5。

要防PM2.5,实际上就是防粒径2.5微米或更小的颗粒物。从专业角度上讲,任何一款由有资质的官方认证机构,依据权威性标准认证的防颗粒物口罩,都可以用于防护PM2.5。如果要想保护自己的健康,就应该选择这些真正有效的口罩,而不是看产品上生产厂家有没有标PM2.5。

口罩佩戴


误区4: 我用过滤效率更高的口罩,就能得到更好的防护效果?

防护口罩的效果不仅取决于过滤效率,关键要看口罩的整体功能,要看口罩能不能和脸达到良好的密合。如果密合不好,吸气时空气就会不经过滤,直接从口罩周围漏进去,这样过滤效率再高也没有起到作用。所以选择和脸能达到比较好的密合,佩戴起来感觉比较舒适,价格比较合理,自己能接受,也愿意长时间佩戴的口罩,最终才会获得更多的防护。

这也提醒我们,要特别注意那些只宣传过滤效率的口罩。像一些在棉布口罩中间夹一层滤片的口罩,是不能起到防护作用的。

误区 5:口罩谁不会戴!

多数人都有戴棉布、纱布口罩的经验,所以很少人认为戴口罩还有专门的方法,还需要培训。由于这些口罩是平面的结构,它不可能与人脸的曲面密合,戴好戴坏一个样。有效的防护口罩都是立体的结构,目的就是要与脸部取得密合,将呼吸区与外界空气隔离,如果戴上的口罩四处漏风就无法发挥口罩应有的作用。所以要想防PM2.5颗粒物,除了挑选合适的防护口罩以外还必须按照口罩厂家提供的佩戴指导正确佩戴。

误区6:德国劳保条例规定戴N95口罩超过半小时需取下自由呼吸半小时以上?

德国的法规(法规号BGR190)对在工作场所中使用呼吸器的时限确实有要求,但这一规定是纯粹基于保险条款的要求,仅适用于雇主要求雇员在工作场所中佩戴呼吸器的情况。该保险条款的建立是基于对雇员工作中存在高强度作业的预期,而呼吸器的呼吸阻力会对高强度作业有影响。在欧洲的其他国家,都没有呼吸器使用时限的限制规定,德国的这一规定也不适用于普通人自行选择在日常生活中佩戴呼吸器的情况。

在德国,当雇员需要在工作中佩戴呼吸器的时间超过每天30分钟时,尤其是当雇员的作业强度很高,或作业环境存在高温高湿条件,或还需要同时佩戴其他类型的防护用品(PPE)(如防护服或厚重的工作服等),他们首先都会接受医学检查(法规号 G26),确定其身体条件适合使用呼吸器,同时,对不同类型呼吸器在每次使用中的时限确实有具体的规定,在每次使用呼吸器的作业之间规定有30分钟的休息。不同类型呼吸器的佩戴时限见附表,但并非“每佩戴30分钟,就必须休息30分钟”

目前,在中国、美国和欧洲除德国以外的其他各个国家,都没有因为使用呼吸器存在呼吸阻力而去限制呼吸器的使用时限的法律规定。NIOSH 认证的R95口罩在用于油性颗粒物防护时确实存在使用时限,做这个限制的原因不是因为呼吸阻力,而是因为口罩防护油性颗粒物的有效性本身存在时限。

各国的呼吸器标准都对呼吸阻力有明确限值要求,以保证健康的成年人在一般劳动强度下每天佩戴呼吸器8小时都不至于损害健康。工业界使用呼吸器用于呼吸防护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研究证明健康的成年人在佩戴呼吸器时,会因呼吸阻力而损害健康。

然而,呼吸器是为健康的成年人而设计和使用的,不是为幼儿和老年人设计的。对有心肺系统疾病的人群而言,是不建议佩戴呼吸器的,建议向专业医师咨询,寻求建议。

所以,在完全不考虑上述各个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只单纯地谈论口罩的佩戴时限,或试图在不考虑任何背景的情况下去直接定义呼吸器的佩戴时限,都是不科学的做法。

误区 7: 防护口罩是一次性的?能洗吗?

防护口罩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并非用过一次就必须扔掉。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担心重复使用口罩会导致疾病传染时(如医院手术室使用),或口罩上的污染物极度危险,担心储存中造成二次污染时(如颗粒物具有放射性),才会规定防护口罩不得重复使用。

由于防护口罩的主要设计应用环境是工作场所,通常规定,在使用一个工作班后,就可以更换防护口罩,主要原因是防护口罩不可以清洗,不应该要求劳动者使用不卫生的口罩。但如果是日常防雾霾,实际使用时间短,并不存在卫生问题,而且防护口罩没有失效(如变形、破损,或呼吸阻力增加过高),就可以重复使用。

但是反过来说,一旦口罩脏污、损坏、变形、或呼吸阻力明显变大,就应该及时更换新的。

不佩戴美瞳

切勿乱滴眼药水,尽量别戴美瞳,雾霾造成的最明显的眼疾就是干眼症,患者多为学生和一些用眼过度的人群。灰霾天气下,空气中悬浮着大量颗粒物,这些颗粒物质进入眼睛,就会导致眼睛干痒、异物感等不适。雾霾越严重,空气中颗粒物越多,对眼睛的影响就更大,可引起对眼睛造成损伤的角膜炎或结膜炎。

建议,公众在出现眼睛不适时,先用清水清洁眼睛,多闭目休息,切不可自行拿各种眼药水来滴眼睛,因为灰霾成分复杂,乱用药容易耽误甚至加重病情。此外,市民外出时可佩戴防护镜或太阳镜,相对减少雾霾对眼睛的直接伤害,爱美人士在灰霾严重时尽量不佩戴隐形眼镜或者美瞳。

过滤嘴防霾无效

网传的鼻孔插过滤嘴“神技”不靠谱,最近,一种新的防雾霾“窍门”又开始在网络上流传:“对付雾霾根本就用不着买口罩,聪明的网友们想出了一个技能:用两根香烟的过滤嘴,剥掉外面的纸皮,把滤芯插入鼻孔即可。这种方法能有效过滤PM1.6以上的微粒,并且呼吸的时候也非常顺畅,神技能,赶紧干起来。”

实验发现,除了会造成呼吸不顺畅外,过滤芯还有烟草的味道,对不抽烟的人来说也带有刺激性。

据控烟专家介绍,香烟的过滤嘴主要功能是过滤烟草燃烧产生的焦油等有害物质,并不具备过滤PM2.5的功能,更别提PM1.6了。

食疗防霾

网上有流传吃木耳、猪血能排毒,其实这并没有科学根据。木耳含膳食纤维丰富,也就有助于裹挟一部分消化道中的杂质形成粪便排出。但是PM2.5可以直接进入肺泡,因此从机理上木耳很难起效。猪血对口腔的灰尘有一定的黏附作用,可清除呼吸道纤毛、上呼吸道、口腔里的灰尘,但医学上也没有理论依据支持可以清理肺腔里的垃圾。

希望通过饮食来调理、清除污染物,几乎不可能。尤其是像空气污染较重的时候,仅仅靠吃这些食物来“清肺排毒”,作用实在是微乎其微。事实上,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这类污染诱发的疾患,食疗难有明显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的科学研究报告证明,食疗会对城市雾霾带来的健康危害产生可靠的防护功效。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3077号